eSIM(嵌入式 SIM)正在成为全球手机的新趋势,但在国内,它的落地过程远没有想象中顺畅。
要理解这个现象,得先看运营商的真实动因、公开说法、监管理由,再结合技术原理,才能明白它的尴尬处境。
一、真实动因:怕用户跑、怕失控
1.用户流失风险大
传统 pSIM(实体卡)换号麻烦、换卡有成本,所以用户一旦绑定某运营商,粘性很高。
eSIM 换号几乎是“秒切”,对运营商来说,留存压力骤增。特别是资费高、服务差的运营商,更怕用户“一键叛逃”到竞争对手或境外运营商。
2.境外 eSIM 带来的“隐形翻墙”
用户用境外 eSIM,在国内网络漫游,不经过本地核心网就能访问境外网络资源。这意味着一些内容访问限制可能被绕过,形成“隐形翻墙”路径。
二、公开理由:防诈骗、防风险
运营商在公开场合通常不会直接说“怕用户跑”,而会强调:
防止电信诈骗:匿名、跨境号码可能用于诈骗。
用户安全:境外 eSIM 难以纳入国内的实名制和风控体系。
服务保障:境外 eSIM 在国内信号不稳,用户体验差(这个最有意思,请往下看)。
三、国家监管理由:安全与实名制
从监管机构的角度:
1.防止翻墙
境外 eSIM 可直接接入海外数据通道,不受本地防火墙过滤。
2.破坏实名制
境外 eSIM 开户信息不在国内,无法通过本地实名系统核验,增加执法难度。
3.跨境通信监控难度
通话、数据流量走境外漫游链路,国内监控系统无法直接采集原始记录。
四、eSIM 是什么,和 pSIM 有何不同
1. pSIM(实体卡)
塑料卡片里有一块 SE(Secure Element,安全元件),存放用户身份信息(IMSI、密钥等)。
现在的Nano Sim 和Mini Sim 以及过去的 Micro 都属于这种
换运营商 = 换卡。
2.eSIM(嵌入式 SIM)
SE 芯片焊在主板上,用户身份信息以“Profile”形式写入。
Profile 就是一张虚拟 SIM 卡的全部身份数据(号码、密钥、网络参数等),可以远程下载、切换、删除。
优点:节省空间、防尘防水、多号共存、换号方便。
五、“百花齐放”限制eSim的手段
结合当前实际和可预见的趋势,运营商在 eSIM 上的限制主要包括:
1. 技术层面的“麻烦”
地库弱网:在信号边缘区域故意降低eSIM 优先级,让用户体验差。
驻留限制:限制eSIM 在基站的连接时长,频繁断网重连。
频段屏蔽:不给境外 eSIM 开放主流 LTE/5G 频段,只用低频段限速。
延迟切换:不让 eSIM 快速切到信号更好的基站。
IMEI/IMSI 识别降权:境外 IMSI 自动分入低优先队列。
2. 运营层面的“障碍”
必须绑定 pSIM:即使有 eSIM,也要求同时办理和拥有本地实体卡,不许纯粹eSim模式。
Profile 下载限制:禁止在大陆直接下载境外 eSIM 配置,必须在境外或特定网络环境下操作。
BL 解锁 / Root 封杀:检测到手机解锁或 Root 就拒绝 eSIM 写入。这个有道理。
安全域绑定:SE 区域只允许本地运营商写入,境外运营商无法访问。
3. 未来可能的“阉割版 eSIM”
单运营商锁定:eSIM 只能写入一家运营商的 Profile,不能换号。
次数限制:每年限制下载/更换 Profile 的次数。
功能降级:eSIM 仅支持副号,不支持主数据业务。
实名绑定 IMEI:更换设备需重新实名审核。
技术上,这是进步;商业上,这是一次风险重分配;监管上,这是一次秩序重谈判。
eSIM 能不能在国内真正放开,不只取决于技术成熟,还取决于谁更怕失去控制,谁更愿意获得新用户。